PLC的產生和定義
發(fā)表時間:2018年12月12日瀏覽量:
1、 編程簡單,可在現(xiàn)場修改程序
2、 維護方便,最好是插件式
3 、可靠性高于繼電器控制柜
4 、體積小于繼電器控制柜
5 、可將數(shù)據直接送入管理計算機
6 、在成本上可與繼電器控制柜競爭
7、輸入可以是交流115V
8、輸出可以是交流115V,2A以上,可直接驅動電磁閥等
9、 在擴展時,原有系統(tǒng)只要很小變更
10 、用戶程序存儲器容量至少能擴展到4K
根據招標的技術要求,第二年,美國數(shù)字設備公司(DEC)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臺PLC,并在通用汽車公司自動裝配線上試用成功。這種新型的工控裝置,以其體積小、可變性好、可靠性高、使用壽命長、簡單易懂、操作維護方便等一系列優(yōu)點,很快就在美國的許多行業(yè)里得到推廣應用,也受到了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高度重視。1971年,日本從美國引進了這項新技術,很快研制出了他們的第1臺PLC。1973年,西歐國家也研制出他們的第1臺PLC。我國從1974年開始研制,到1977年開始應用于工控領域。在這一時期,PLC雖然采用了計算機的設計思想,但實際上PLC只能完成順序控制,僅有邏輯運算等簡單功能,所以人們將它稱為可編程邏輯控制器(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)簡稱為PLC。
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,微處理器日趨成熟,使PLC的處理速度大大提高,增加了許多功能。在軟件方面,除了保持原有的邏緝運算、計時、計數(shù)等功能以外,還增加了算術運算、數(shù)據處理、網絡通信、自診斷等功能。在硬件方面,除了保持原有的開關模塊以外,還增加了模擬量模塊、遠程I/O模塊、各種特殊功能模塊,并擴大了存儲器的容量,而且還提供一定數(shù)量的數(shù)據寄存器。為此,美國電氣制造協(xié)會將可編程序邏輯控制器,正式命名為編程序控制器(Programmable Controller),簡稱PC。但由于PC容易和個人計算機PC(Personal Computer)混淆,故人們仍習慣地用PLC作為可編程序控制器的簡稱。
1985年,國際電工委員會(IEC)對PLC作出如下定義:可編程序控制器是一種數(shù)字運算操作電子系統(tǒng),專為在工業(yè)環(huán)境下應用而設計。它采用了可編程序的存儲器,用來在其內部存儲執(zhí)行邏輯運算、順序控制、定時、計數(shù)和算術運算等操作的指令,并通過數(shù)字的,模擬的輸入和輸出,控制各種類型的機械或生產過程。可編程序控制器及其有關的外圍設備,都應按易于與工業(yè)控制系統(tǒng)形成一個整體、易于擴充其功能的原則設計。
由該定義可知:PLC是一種由“事先存貯的程序”來確定控制功能的工控類計算機。
PLC它是按照成熟而有效的繼電器控制概念和設計思想,利用不斷發(fā)展的新技術、新電子器件,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各種系列產品,是一種數(shù)字運算操作的專用電子計算機。它是將邏輯運算,順序控制,時序和計數(shù)以及算術運算等控制程序,用一串指令的形式存放到存儲器中,然后根據存儲的控制內容,經過模擬,數(shù)字等輸入輸出部件,對生產設備和生產過程進行控制的裝置。